已经是今年一月份的事情了,但是还是想着需要记录一下。
毕业后我误打误撞地进了一家本地运营垂直农业的科技公司,在这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工业设计工作。三年间,也经历了“对什么都觉得好奇新鲜→被氛围感染,觉得我们要拯救世界→信念倒塌,一切毫无意义”的轮回。
但毕竟不是很常见的行业和工种,年初正式结束了这份工作后,一直想着要用文字书写好好纪念一下过去这几年的感受,是一份总结也是做个了结。正好今年借和食通社搭桥写稿的契机,总算是把文章熬了出来。食通社平台上的文字经过编辑提炼,面向大众,在博客上则偏向自行记录,内容较为繁琐,个人情绪更加浓厚。
我又开始发酵了。
今年年初加入了一个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协会,今天和大家一起去参观了柏林本地瓷器品牌KPM的工厂。虽然陶土作为材料平时在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但是我对于批量生产的精细瓷器背后的工艺流程还是所知甚少,因此此行收获颇丰!在此做文字记录,方便日后巩固记忆。
虽然也偶尔有在用某语言模型让TA帮忙修改润色我狗啃的外文写作,但是每天都看到无数AI相关的文章和新上线的服务像雪花一样朝我飞过来,还是会有一点消化不良以及一点作呕。想找个洞躲起来,假装跟这个所有人都在谈论AI的世界没有一点关系,早上浇花,中午做饭,晚上看书。
由做家务联想到的。
不是一篇建站心路历程
图/赵晓玉
2022年第七届abC艺术书展•北京于去年七月末落幕,主题是“游牧与想象”。豆否的作品《幸运甜点》也有幸在书展上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项目开启已经过去一年,在博客也留下展品上的的文字内容和现场图片作为存档记录。
一篇临时抱佛脚整理出来的攻略……哦不,个人用笔记
图/alcova
暌违三年,米兰设计周终于在四月春天以原规模如期举行。今天是设计周的开幕日,我还坐在柏林的书桌前临时抱佛脚,一点点地做攻略——因为明天就要飞去米兰和悦悦碰头。今年的我们没有作品展览,我身边也没有认识的朋友在展览,作为供不起遍身罗绮的养蚕人我也不是salone del mobile的目标用户,所以其实有点不清楚自己在用什么角色去凑热闹,用朋友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去看看我的同行们最近都在干什么”吧。
癸卯年春节,我呼朋唤友,和大家一起围炉过年。
这里说的炉,是真的木烧火烧的炉。
2020年上半年Covid-19肆虐全球,十亿人禁足在家。彼时我在柏林和前任一起被困一室,一个居家办公,一个居家上学。12平米的小小房间一人居住时显得温馨可爱,两人便太拥挤。两个月下来两人蜷缩挤在一张窄窄双人床上,争夺房间里的唯一一张书桌,精疲力竭。
禁足的日子一点点累计,抱怨也一点点增多:房间的布局不对,桌子大而无当,床小且不该靠窗,家具实在该换了……抱怨多了,就下决心趁此机会来次大改造,于是便萌生了重新造一张Loft bed的想法。
前言
所谓日程本,就像是把时间可视化成可触碰的一摞白纸,以年/月/日甚至小时为度量尺度,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小格子,等待着被琐事填满。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切割”时间的方式也不同。这里说的切割时间,当然就是指日历内页的布局排版了(layout)。市面上的日程本品牌很多,做到质量出众的那些知名品牌大多都有几套固定的日历模板,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用户需求的不同,彼此之间各有千秋。再加上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品牌,选择项其实相当多。
我重度依赖日程本,一方面也曾经被剪贴本式的创作型手账吸引过,一方面自己忘性太大总是与人失约,于是在来德国之前开始逼着自己把日程本来当作自己的约会记忆仓库。
作为身在欧洲的亚洲人,身边充满了各种文化碰撞,甚至也体现在日程本的使用上:比如说不同国家的日程本大多只会突出对本地节日的标注,比如基本没有哪个市面上产品会标注农历日期,比如在德国重视使用Kalenderwoche(一年中的第几周)。再加上自己很多个人习惯,纵使市面上产品千千万,但都无法广泛地覆盖我的需求。
于是十月的一个清晨,当我浏览着某著名日程本的网页为了价格和运费咬牙切齿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来年不使用自己做的日程本呢?
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把这个过程记录下下来,主要是为了提供我做一本日程本的思路,所以写在这里的并不是一篇教程,无法详细清晰地讲述如何使用indesign、装订书籍。但是与之相应的具体参考教程均来自网络,会以链接的形式在每一个步骤附上。
这篇文章记录了我的硕士毕业作品《漫游者》背后的调研故事